当前位置: UU看书 > 古代 > 红楼之绝黛无双最新章节列表 > 15、第 17 章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15、第 17 章

康熙四十六年

扬州地处江南,气候温润,二月已是金柳吐翠,杏花烟雨了。这里百姓多爱花爱美,兼之扬州自古便是繁华之地,百姓富庶,故而这每年的二月十二花朝节过得极为热闹。

每到花朝节之际,文人雅士往往要集会,观花饮酒,作诗唱和。女子轻易不能出门,也要在家里剪些红纸红布,或裹于花树干上,或挂在花树枝头,以庆贺百花生日,乞求百花盛开,更兼祈祷自家生活花团锦簇。

只是今年的花朝节又另有一番热闹之处。原因无他,皇上再一次南巡,正月二十二出发,二十七日已到了扬州。听闻扬州花朝节甚是热闹,竟留在此处,待花朝节后再行巡视他处。

因此,两淮一带大小官员俱都忙乱了起来,觐见,进贡,忙的不可开交。

林如海作为两淮巡盐御史,自然也是要伴驾随侍的。好在康熙此行不欲扰民,因此仍是住在了扬州抚台衙门里。林如海忙里偷闲,还是可以回去看看女儿儿子的。

如今瑾儿已经由林如海聘请了一位学识甚为渊博之人正式开蒙,不能再向像小时候那样时时地跟在姐姐后边了。

黛玉自回到了扬州,便开始跟着教养嬷嬷学习女红厨艺理家等事宜。原本林如海想将林姑奶奶接了来亲自教养黛玉,无奈林姑奶奶年纪渐大,经不得路上颠簸之苦,便亲自出面,为黛玉寻了两位宫里出来的教养嬷嬷。林如海和黛玉自是感激。

这一年黛玉已经十岁了,自从上一次从京城回来,便再也没有去过京里。迎春姐妹偶有书信送来,诉些姐妹情谊,说些家常事务。

于是黛玉知道了,在这三年里,王熙凤生了个女儿,已经重新开始管家了;东府里的蓉哥儿娶了媳妇,姓秦,生得极好,非常得老太太的喜欢;薛家还住在荣国府里,原来带过去的小丫头香菱——便是薛蟠为了她打死了人命的,已经做了薛蟠的屋里人,却还时常跟着宝姐姐;史湘云经常过来,每次都要和宝姐姐住在一处,竟把三春姐妹放到了后边……

今日乃是花朝节,也是黛玉的生辰。前边三年因着要为母亲守孝,林府中的花朝节从未热闹地庆祝过。今年黛玉想着,既然已经出了孝,父亲又去随侍伴驾了,瑾儿又得跟着先生学习,不如自己带着小丫头们玩一天。

王嬷嬷昨日已经和两位教养嬷嬷打过招呼,今日只让黛玉松散一天,不必学规矩了。

黛玉清晨起来,知道林如海不在府里,便梳洗好了直接去了佛堂,给母亲的牌位行礼,叩谢母亲生养之恩。一时又朝着抚台衙门的方向磕头,拜了林如海。

才回到屋子里,就有小丫头笑着说道:“谨哥儿来了!”

林如海疼爱孩子,又恐过于宠爱折了孩子的福气,便吩咐府里边不准叫瑾儿大爷,只叫谨哥儿便是了。待到瑾儿大一些,再行改过来。若不是黛玉是女孩子,只怕也是如此。

瑾儿已经长开了,先时带着点婴儿肥的小脸如今瘦了些,身条也拉开了。林如海为他专门请了教习,也不是为了让他去弃文习武,只是强身罢了。这三年下来,瑾儿果真是壮实了不少,虽然看起来还有些瘦,却极少生病。

瑾儿笑嘻嘻地进来,朝着黛玉便是一揖,口里只说道:“今儿是姐姐的好日子呢,瑾儿祝姐姐芳龄永驻。”

黛玉见先时那个小小的只会抹着眼泪追着自己的幼儿,已经能够小大人儿一般给自己祝寿了,不由得有一种“吾家幼弟初长成”的感慨。

一时间黛玉屋里的丫头,瑾儿屋里的嬷嬷丫头俱都给黛玉来行礼上寿,黛玉哪里肯受礼,只让大家说了一声吉祥话儿,便吩咐人打赏,又端上寿面来大家一起吃了。又有去年嫁出去的大丫头瑞凝瑞清等也进来给黛玉上寿,忙忙乱乱的便过了半日。

黛玉乱了半日,只觉得头疼,便让丫头嬷嬷们自去花园子里边庆祝花朝节,自己却回房躺下了。王嬷嬷不放心,跟了进来。

黛玉见她进来,不由的笑道:“嬷嬷,我只是吵得有些头疼,略躺一躺。”

王嬷嬷乃是她的乳母,从小照顾着她,事无巨细,十分用心。黛玉虽然不是以前的那一个,然这几年相处下来,自然也知道这位乳母对自己的疼爱之心不假。

王嬷嬷坐在床边,伸手摸了摸黛玉的额头,见不是发热,便放了心,笑道:“既然这样,我去叫了雪雁来,让她伺候着姑娘。纵是躺着,姑娘身边也得留个人才好。我去陪洪嬷嬷李嬷嬷说会子话。”

洪嬷嬷李嬷嬷便是京里过来的那两位教养嬷嬷,一个擅女红,一个规矩好。王嬷嬷见今日热闹,便怕她们二人自己冷清了。

黛玉笑道:“嬷嬷自去罢,雪雁我让她去厨房取些粥来,大早上吃面,我也没敢多吃,有些饿了呢。”

王嬷嬷方才放心的去了。

午后,只见满园子的锦绣飞舞,花枝招展。便是那不能开花的树上,也被丫头们巧手攒出假花儿挂满了。此时小丫头们闹了一个上午,园子中倒没有那么多人了。

黛玉信步走着,身后跟着雪雁秋雁——去年黛玉的屋子里有两个大丫头瑞凝瑞清,都到了岁数放了出去,贾母给的紫鹃那一年回来便留在了贾府。因此,黛玉从自己的二等丫头里提了两个上来,一个是雪雁,另一个就是秋雁。秋雁和瑞清颇有些相似,都是闷嘴葫芦的性子,却细心。

看着园中柳丝吐翠,恍若披金,鲜花似锦,绿草如茵,黛玉忽然想起了清末张春华的一首诗,正是写花朝节的,不由得轻轻吟诵出来:

“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樽助赏红。”

“好一个小才女啊!”

一个陌生的男声突兀想起,吓了黛玉一跳。忙回身看去,只见爹爹正陪着几个男子,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花园,距自己仅十几步,自己看着满园□□入了迷,竟未听见。

黛玉见那为首的五十来岁的样子,虽然是一脸笑意,只是浑身散发出的尊贵之气与威严却是让人不由得肃然生敬。

黛玉不用猜,也知道能够让父亲陪着入自家花园如无人之境的人,乃是当今皇帝康熙。

黛玉心里激动啊,千古一帝,自己就这么见到了?忙跪下行礼:“林佳氏给皇上请安,皇上吉祥!”

康熙笑眯眯道:“起喀吧。”

又笑问林如海,“这就是你那个花朝节出生的女儿?”

林如海笑回道:“正是。”

康熙打量了一番,见黛玉身形纤细,形容婀娜,虽然依礼不敢抬头,然浑身上下自有一股书香世家清雅之气。便笑道:“林海,你这丫头花朝而生,莫不是应了花神?”

林如海忙笑着回道:“小女年纪尚幼,皇上谬赞恐折了她的福气。”

又叫黛玉,“玉儿,见过了四爷十三爷十六爷。”

黛玉便知跟在康熙后边的乃是以后的雍正皇帝胤g、怡亲王胤祥、庄亲王胤禄了。心里更是激动,这一下子自己居然见到了这么多大人物呢。

不过黛玉在这个时代到底生活了几年,知道此时极重礼仪规矩,不敢怠慢,当下继续行礼:“林佳氏给四爷十三爷十六爷请安,三位爷吉祥。”

“不必多礼了,林姑娘请起。”

清冷的声音响起,黛玉不由得微微抬头,却是愣了。

说话之人看年纪应该是四贝勒胤g,见他穿着一身淡青色常服,罩着暗紫色团纹排穗褂,腰上配着一枚墨色玉佩。长眉高挑,双目微深,薄唇紧闭,只从面上看来,便知此人心性必是十分的冷硬。

胤g看着眼前低眉顺眼的女孩子,不过十来岁的样子,抬眼间可见一双剪水双眸清澈异常。见了自己,只是惊讶,却无惧意。

胤g心里一动,自己素来性子严肃,脸色冰冷,便是自己的福晋见了,也是小心翼翼的。眼前这个女孩子,竟然不怕自己?

“四哥,这丫头有些意思啊,居然不怕你?”

十六爷胤禄不过十六七岁的样子,脸上常挂着笑,右颊还有个酒窝。不过,这也只是表象,这位爷与胤g交好,从小跟在胤g后边,性子能好到哪里去?

胤祥也上下打量着黛玉,见她虽然低着头,可并没有一般的女孩子见驾的慌张。再者自己这四哥号称“冷面阎王”,别说朝里的大臣,便是自己这个跟他关系最好的弟弟,有时见他沉了脸都不由得心里冒凉气。此时竟看到黛玉神态自如,自然也觉得有趣。

康熙也笑道:“这才是我大清八旗的女儿家。林海,你这个女儿教养的很好。”

又问黛玉:“今年几岁了?读过书么?”

黛玉低声道:“回皇上的话,臣女今年十岁了,曾跟着先生读过几本书。”

康熙点头笑道:“想来林家世代书香,便是女儿也和男子一般教养的。这样最好,多读些书才能懂规矩,人也文雅些。朕常说,人若是不读书,难免就粗鄙了些,纵是再聪明,也落了下乘。林家这诗书传家的门风甚好。想来你弟弟也是个好的了。”

黛玉听康熙对自家颇为推崇,又想到康熙年间九龙夺嫡虽然惨烈,但却也从另一面证明了,康熙的儿子培养的都不错。

一时回过神来,忙恭敬道:“黛玉替弟弟谢过皇上夸奖!”

黛玉自来到这个时代,便开始带着弟弟,三年多的时间眼看着弟弟慢慢长大。此时听到康熙夸赞,比夸自己还要欢喜,不由得笑眯了眼。一时高兴,竟也忘了规矩,只抬头调皮地看了一眼林如海。

林如海一愣,随即无奈地摇头,朝着康熙躬身道:“小女无状,还请皇上恕罪。”

康熙见黛玉应对机敏,答话老成,原以为她是个沉稳的性子,乍一看她露出调皮之色,也是一愣。跟着便知道她是为自己赞了她的弟弟高兴,向父亲夸耀呢。

不由得想到了自己那几个儿子的明争暗斗,康熙心里暗自感慨,果然是天家亲情淡薄啊。

再回头看看身边跟着的三个,感情倒是很好,也难为了十三十六能受得了老四那张冷硬的脸!

康熙向来喜欢性子爽利说话干脆的女子,宫里受宠多年的惠妃宜妃便是如此。此时黛玉年纪虽小,却知书识字,又见她容貌精致,气质清雅,又不失了那小女孩儿的天真,心里实在是欢喜。便对黛玉笑道:“听说今儿是你的生日?倒是个好日子,李德全。”

后边跟着的内侍总管李德全跟了康熙多年,自然明白康熙的意思,忙上前道:“皇上有旨,赐林佳氏黛玉生辰之礼金玉如意各一对,玛瑙念珠一对,西洋怀表一只,西洋花露十二支。”

林如海忙躬身走到康熙前边,要和黛玉跪下谢恩。康熙无所谓地一摆手:“不必了,我到这里来也就是想着散淡散淡,每日里看人跪来跪去的也看烦了。”

虽如此说,到底黛玉还是跪下来谢过了——只是心里想着,这才一会儿功夫,自己就跪了几回了?

康熙忽然想起了什么,问道:“林海,据说这扬州每年都要举办花神会?”

林海知道这是皇上又动了游玩之念,只得答道:“正是,每年花朝之日,扬州城外花神庙一带都要举行。白日里文人赏花作诗,女眷亦可出游,还有些自家有那奇花异草的带了去,互相比较一番,因此也叫做‘斗花会’。晚间也有些意犹未足的提灯夜游,倒也还热闹。”

康熙听得津津有味,笑道:“既是这样,不如咱们也去看看。”

林如海心里为难,康熙瞧着他这样子,倒是更高兴了:“朕知道你想什么呢,无妨。”

林如海自然也知道大内侍卫定是在暗中护驾,便也不再犹豫:“是!”

康熙又朝着黛玉笑道:“林丫头,想不想去看看花朝会啊?”

黛玉大喜,看了看林如海,见他微微点头,忙一福身:“多谢皇上!”

胤g自来了,就只说了一句话,却一直看着黛玉,此时忽然道:“今日既是你的生辰,皇阿玛已经赏了,我们岂能没有贺礼?”

说着摘下了身上的玉佩,递到黛玉面前,“听说你闺名黛玉,倒和这块玉佩相配,赏了你罢!”

黛玉呆呆地看着那块玉佩,见其通体墨色,隐有光泽,不必拿在手中,便可知道其手感必是温润细腻的。

按说此时黛玉应立即接了行礼谢赏才是,只是……这玉佩一类贴身的东西,此时一个青年男子亲手递了过来,黛玉用脚想也知道接不得啊。

倒是康熙笑了,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胤g,道:“难得老四大方了一回,丫头接了罢!”

又问胤祥胤禄:“你们俩的呢?”

胤禄正拿胳膊碰了碰胤祥的胳膊,朝他挤眉弄眼,听了康熙的话立刻张大了嘴:“皇阿玛,四哥大方,我和十三哥也得跟着啊?”

话虽这么说,浑身摸了摸,也要摘下腰间玉佩。

胤祥忙笑道:“跟着皇阿玛出来,原本想着能收到些东西,倒是没带好的。”说着将自己手中的折扇递给黛玉,“这把扇子扇面画的还不错,林姑娘拿去玩罢!”

胤禄会意过来,忙把自己的扇子也递了过去:“我这把也挺好,一块儿给了姑娘!”

黛玉只觉得心里怦怦直跳,微微地挑了眼睛,林如海凝视着她,略一眨眼。黛玉从三人手中分别接过东西,低声谢了。

许是那玉佩在人身上戴久了,黛玉竟感到拿在手中有些发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