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看书 > 言情 > 深山寻宝记最新章节列表 > 第四章 不为功利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第四章 不为功利

早想到浩子又要自我吹嘘了,但我已懒得去生气了。

不过浩子这样做可不太好,这吹牛皮可是一项技术活,我心想万一哪天浩子的牛皮被吹破了,郭教授慧眼识破他的谎言,到那时看浩子怎么将这场闹剧收场。

“没关系,要多给年轻人机会,而且我看这位小宋同志观察的很投入,我认为他已经看出了一些门道。”郭教授说话态度很和气,学历高脾气小,没有大架子。

出于工作关系,我遇到好多像郭教授这样的学者,他们大多学识渊博,为人却十分低调,脾气也很谦和。这本身便大大增加我对这些学者的好感。

我说句不敢当,就大致讲我自己的观点说出,最后我道:“以我之见,这是早期玉石,样式简单,古朴大方。如今的存世量不会太大。如今玉石市场异常火爆,您的宝贝潜力巨大,有很强的收藏价值。”

“我看未必,一来战国以前的玉石因为样式过于古朴简单,玉石的品相也不那么漂亮,而且这玉的材质不那么好,我想价位说不定反不如时间晚些的玉器。”浩子泼冷水道,但也很客观。

我没想到浩子真的说出,这些让宝物拥有者不愉快的话题。

我已经彻底哑然。

但浩子不遗余力补刀:“这些年玉器市场走俏,汉代以后出土的古玉因为品相漂亮,做工更精良,现在都卖出天价,尤其明清时代的玉石也广受收藏者喜爱。但因而早期的玉石反而价位没有升上去。别看这玉是商代的物件,现在已经很稀少了,此宝物若论价钱,它很可能没有汉代以后的玉石价位高。”

不要单听浩子片面之词,因为国家有政策,宋代以前的文物,不许流入拍卖市场,大多只是私下里的交易。

起初我也纳闷,为何早期的文物,不能光明正大放在拍卖会?后来有位同行道了一句真谛:“非真即假,出土违法。”

也是,现在很多古董都是祖传的,但也有不少是出头文物。有人有祖传明清器物,已经难得。但有谁有祖传的大宋、隋、唐之前的古董?十有八九是出土的。

这些年国家打击盗墓行为,也给拍卖行出台规定,我们应当予以理解。但既然已经开始收藏,还是好好保护它,让历史文銘得以传承。

譬如郭教授本来便是搞考古,他对此应当比我这个门外汉更为了解。郭教授听了我的话认真的点头,没有反驳和更多解释。

这给予我莫大鼓励,我才敢接着往下说:“依我之见,现在的古玩市场还是更多看市场行情,有人购买的古玩就能卖出高价位,这是市场炒作的结果,不代表文物自身价值。所以价位低的古玩未必比价位高的古玩没有价值,只是有些古玩是冷门,关注的人太少了。”

“若论历史价值,您的玉器算上是宝贝了,毕竟古代技术不发达,制作一块古玉,需要消耗工匠多少时间和精力?而且玉石脆弱,极难流传,存世量不会太大。也许日后关注它的人多了,这玉的价值就能真正体现。我想我们收藏古董,更多是收藏一份情怀,一段历史。”

我说出自己的见解后,就见郭教授神情略带惊喜,显然认同我的观点。看得出,他并非简单的想买卖古董来收益,而是那种难能可贵的古董鉴赏家,以及收藏家。

他道:“说的不错,作为考古学家,比起此宝物带给我的经济利益,我更看重它能给我们传承下来的文明。透过它,我们能知道古代的文明如何变迁。一个文物如何诞生,它的工艺,制作方法……手艺的传承,我都想知道。”

郭教授搞历史多年,这点他应当比我更清楚。准确说历史学者眼中的世界和我们是不同的。而且郭教授似乎对于金钱看得不是那么特别重,他只想要一件自己满意的收藏,仅此而已。

我也知道我的这番话,郭教授可能因此就打消卖玉的念头,我和浩子今天的生意就白做了。但现在我就是这么说了,为了日后和郭教授的友谊,我不欺骗他。

浩子只是说我这是雕虫小技,都是他那里学来的皮毛功夫。

而事实也证明,浩子的世界是商人的世界,一切以利益为先,因此他竭尽全力巴结郭教授,就是想低价从他手中购得市场热卖古董。

但如今我看来,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当然,我也是商人,但我不会唯利是图。在做生意之余,结识文人雅客,也是无比快乐的事。

不过郭教授本人很高兴,大概因为我对他说了实话,和他心中所想一致。后来作为奖励,郭教授又让我和浩子参观他以前收藏的瓦当。

说到瓦当这东西更加朴实无华,但郭教授这样的学者偏巧就喜欢这样饱经岁月洗礼的古玩,很有历史沧桑感,很厚重。

搞收藏的人有两种,一种为了增值,好从中受益,这类人没事就问自己手中的古董值多少钱,这类人只是古董的中转商。

另一种人,是缅怀过去,收集古董,是被古董身上独特魅力所吸引,希望保护好古董,令他光芒永存于世,即使文化传承,又使得后代子孙也能见证这一历史奇迹。这才是藏宝与民间的真谛所在。

很显然郭教授属于后者,更令我心生敬意。

不过浩子显然更喜欢现在市面上抄的挺热的瓷器,特别是那些做工精良的官窑。为投其所好,郭教授拿出几个明清时期的老物件。

可把浩子的狼子本性显露出来,盯着磁盘、瓷碗、瓷瓶的眼睛一会红一会绿。看得我都心里犯嘀咕,生怕他忽然暴露土匪本性,一把抢过一个瓷碗,撒腿就跑。

好在这都是我的**,浩子的表现还算厚道,可圈可点。他在瓷器上的研究颇有造诣,与郭教授讲鉴别瓷器的一些方法,譬如瓷器的器型,图案纹饰,胎釉等等。

我假装兴致勃勃的样子,聆听教诲。

此后浩子和郭教授谈生意,看得出郭教授今天的兴致很高,却不是我挺喜欢的玉貔貅,而是那个清三代的御饭碗。

浩子道:“从唐代以后,这黄色便成为帝王家的专属,到后来越演越烈,甚至老百姓连黄色的碗碟都不允许使用。看这饭碗金灿灿,说不定是康熙爷吃饭家伙。”

我适当泼冷水,为浩子消暑降温:“李老板,按照大清制度,这种器型和规格,恐怕应当是贵妃级别的待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