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看书 > 次元 > 帝国的荣耀最新章节列表 > 第一百三十八章 回来了就好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第一百三十八章 回来了就好

朱元璋坐在快船上,看着两岸的风景如飞一般向后飞驰,心里却一直难以平静。从濠州起事到现在,差不多十年了,当年自己意气风发,带着两万健儿,响应刘太保的号召挥师北伐,河南、陕西,来来回回折腾了数年工夫,结果人是越打越少,情况是越大越窘困。现在刘太保死了,小明王死了,许多名震天下的红巾军大将都死了,反倒是当年与众人反道而驰的刘浩然却混得风生水起,先是攻陷了滁和,接着打下了江宁,然后是东南,最后奇迹般地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陈友谅,现在的江南已经尽在他的手里。这真的是命吗?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心底涌起一阵悲凉,当年从淮西出发,带着二十几个老弟兄,一万多子弟兵,一路打一路损失,到了汉中不过剩下十几个老弟兄和六千多子弟兵,还以为在那里可以蛰伏再起,却被李思齐步步紧逼,最后带着十来个老弟兄和三千多子弟兵缩在商州。朱元璋知道,自己最鼎盛时拥兵五万,可是骨架子还是那些老弟兄和子弟兵,其余的兵马来得快也去得快,这次内乡遇袭,带出来的大部分兵马当时就溃散不堪,要不是那三千子弟兵拼死作战,自己恐怕就交代在那里了。

朱元璋忍不住又眼睛发酸,内乡一战真是惨啊,自己原本以为就要与江南军会师,想不到居然元军的骑兵突然发难,耿炳文死了,吴祯也死了,内弟郭氏兄弟最后一个独苗郭兴也死了。好容易逃出来,再发现身边没有几个人了,在襄阳等了几天,这才知道周德兴、李梦庚、吴良等人的头颅现在被挂在邓州城门上。这些都是自己的老兄弟呀,周德兴是和他幼时好友,李梦庚是他为数不多的文人谋士,吴氏兄弟更是救过自己的命,现在却死光了。

朱元璋的泪水悄悄地流着,心里却慢慢聚集了一股激愤,到底是谁出卖了自己?这次东归计划,朱元璋和徐达、汤和、李梦庚等心腹筹划很久,原本以为万无一失,想不到却出了这么大的篓子。出问题无非是两方面,一是出内奸,朱元璋想了想,只有现在还下落不明的邵荣有这个可能。邵荣原本是郭子兴手下大将,威望不下于朱元璋,自从郭子兴死后,邵荣便掌握了一部分郭子兴旧部,算是一个实力派,朱元璋原本想除掉他,但是苦于连年转战,情况不稳定,不敢轻举妄动使得原本已经成为孤军的军队一下子全散了,只好一点点地剪除他的实力。等到邵荣发觉,他的实力已经远逊于朱元璋,于是便忍气吞声,对朱元璋更加恭敬了,反倒让朱元璋抓不到什么把柄了。

难道是他一直隐忍,然后给自己致命一击,朱元璋暗暗地想道。除了内奸还有一个可能是江南这边出问题了。由于东归计划必须江南军配合,所以自己的计划江南知道的一清二楚,而且邵荣想出卖自己,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和河南的元军搭上线了。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后背渗出冷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如果江南不希望自己回来,内乡失败后大可以在光化或襄阳再下手,怎么还会让自己活着去江宁。

思来想去,朱元璋一直没有一个头绪,脑袋也想得昏昏沉沉,到最后,他干脆不去想了,福祸难测,不如坦然受之。于是他便和徐达、汤和、李文忠等人以酒解愁,每日都是喝得大醉。

七月初五,朱元璋等人终于来到了江宁,看着这座龙盘虎踞的金陵古都,还有那川流不息的船只,朱元璋骤然感觉到这其中蕴藏着的活力和实力,经过十余年,江南到底发展到了哪一步。

正胡思乱想着,徐达走过来轻声说道:“元帅,前面是码头了,好像有人在迎接我们。”

朱元璋连忙定了定神,待到船停稳,跳板搭好,他疾走几步便走到了岸上。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迎面第一个人看上去有点熟悉,但是却不敢确定是谁,他身上带着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势,应该是一位身居高位之人,到底是谁?

“国瑞,想不到十余年不见,你憔悴许多了。”来人刚一说话,朱元璋心里砰咚一抖,难道是刘浩然,对,真是他,朱元璋越看越觉像,于是不敢怠慢,刚准备弯腰行礼却被一把托住了。

“国瑞,何必如此多礼。”刘浩然挽着朱元璋的手,眼睛在朱元璋的脸上扫了一遍。朱元璋觉得这目光很温暖,就像多年未见的朋友一般,“当年我俩在定远县城一面,可谓是相见如故,今日重逢,真是让人感叹嘘唏啊。”

朱元璋这才回过神来,连忙恭声道:“朱元璋见过丞相。”真是想不到十年没见,刘浩然居然让他不敢相认了,应该是他身居高位后气质变了许多,几乎成了另一个人,再也不是朱元璋记忆中定远军统领这般的草莽英雄了。

刘浩然挽着朱元璋,看了许久,最后只是说了一句:“国瑞,你受苦了,回来就好!”

听到这里,朱元璋眼睛不由一湿,泪水忍不住要流出来了,他连忙向旁边一让,向刘浩然介绍徐达、汤和、李文忠等人。

刘浩然一一挽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行礼,虽然每人都是短短一句话,却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年轻的李文忠更是忍不住泪流满面。

是夜,刘浩然在府中设宴,李善长、冯国用、汪广洋、缪大亨、等留在江宁的淮西籍文武官员尽数到席。

“初想当年武烈王举事起义,我淮西豪杰应者如云,而今十余年过去了,已经是人事皆非,好多兄弟已经逝去,正所谓逝者已去,壮志未酬,我们这些活着的就应该更加好好地活着,为他们未酬的壮志而努力!”

“来!”刘浩然举起了一碗酒,“为我们淮西豪杰干一碗,我们生则名动天下,死则流芳青史!”

“好!”众人应者如雷,全部举起了酒碗,一饮而尽。这一夜,不少了都喝醉了,朱元璋等人更是醉得一塌糊涂。

过了两日,刘浩然每日都接见朱元璋等人,询问他们转战各地的情况,回忆过去的往事,并安慰他们,暂时休息几日,然后先去江宁陆军军官学堂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意愿安排合适的职位。

在刘浩然的安抚和劝慰下,朱元璋等人慢慢地恢复了心境,他们也了解到到江宁陆军学堂去进修并不是针对他们的特例,常遇春等诸多名将也老老实实在里面待过,当即也放下心思,准备进学。

这一日入夜,在刘浩然赐予朱元璋的府邸里,有一个人悄然前来拜访。

“敢问先生是?”朱元璋不认识此人,当即奇怪地问道。

“在下夏煜,恭据监察局主事。”

“原来是夏大人,朱某有失远迎。”朱元璋这几日也听说这位夏煜大人的厉害,说实话,江南官场上,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最厌恶的就是此人,但是最不敢得罪的也是此人。

“不必客气,”夏煜笑了笑说道,“我有事想于朱大人单独细谈。”他看了看朱元璋身后的徐达、汤和等人,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

“这……”朱元璋略一犹豫,马上请徐达等人回避,让室内只剩下他与夏煜两人。

“朱大人,我这次贸然来访,是想见见故人。”夏煜抿了一口茶淡淡地说道。

“故人?不知夏大人此言何意?”

“当年我游学各地,也曾经去过濠州,路上却被二郎寨的好汉给抓去了,因为身上没有钱财,差点被这些好汉开膛破肚。幸好这日郭元帅上山,遇见此事,见我一个文弱书生,便起了怜悯之心,将我放下山去。”夏煜不疾不徐地说道。

朱元璋心里有了底,他知道岳父一些底细,当年他是濠州豪强,暗地里也干些没本钱的买卖,二郎寨就是他麾下的一处地盘。

“虽然别人认为夏某是个小人,但是也知恩图报。可惜我一直郁郁不得志,天幸我遇到了丞相,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有了报恩的能力,可是郭元帅却不在人世了,连其子也死于乱军之中,真是叫我遗憾啊。”说到这里,夏煜不由黯然神伤,仿佛在责备自己,也在感叹老天爷不给他一个报恩的机会。

而朱元璋眼角不由抖了抖,郭子兴的死连同他儿子郭天叙的死都与他脱不了干系,不过他觉得这些都是密不可传的消息,旁人应该不会知道,而知道内情的周德兴、李梦庚已经死无对证。

“朱大人,你夫人是郭元帅的养女,是郭元帅最后一个亲人了。”夏煜的话说得很明白,郭子兴的家人已经死光光了,唯独只剩下一个养女马氏,他今晚来这里就是看着马氏的面子上,想来还这个恩情。

“不知夏大人有何以教国瑞。”朱元璋拱手道,人家已经说得这么明白,他自然知道夏煜不会无缘无故晚上跑来拜访。

“没有什么事,我只是提醒你,有人不想你们回来。”夏煜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朱元璋不由浑身一震,他前几日一直在想着这些事情,而这几日由于刘浩然的态度暂时放下这个念头,今晚听得夏煜这么一说,怎么不叫他心惊。

“我想你也察觉一二了,东归计划何等缜密之事,如何让元军知道讯息的,而且时机把握地这么好,刚好在即将与襄阳接应部队会合之前?”夏煜依然是那么不紧不慢。朱元璋却有点沉不住气了,内乡一战让他损失太惨重,几乎成了孤家寡人了,这心里的激愤被夏煜的话一引,腾腾地就往上冒。但是他不敢开口,现在的他在江南只能算是个新丁,任何一个人都可能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这其中的玄机旁人看不出来,可是我一眼就能看出来。”夏煜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一点得意之色,这让朱元璋不由心生疑惑,当日在襄阳,他看到冯国胜因为这次行动失败大为恼火,狠狠地把一些部件臭骂了一段,后来到了江宁,又听说因为这件事情冯国胜挨了处分,还有一些人被抓了起来。

“还请夏先生指点迷津。”朱元璋恭敬地说道,这牵涉到探明自己敌人,朱元璋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还没到江南就惹下了一个大敌,他可不想将来死都不知道什么死的。

“这次行动最关键在于都知司。”夏煜点了一句道。

“都知司,杨宪?”朱元璋这几日也听说过都知司和都司杨宪的名声,“我与他素不相识,他为何如此陷害我。”

被夏煜一点拨,朱元璋立即想明白了,冯国胜的确是负责整个接应行动,但是他只能是按照都知司的情报去派兵行动,而且如果真的是冯国胜或者更高层不想自己回来,不必借元军的手,只要设下埋伏,照样能把自己杀得干干净净再嫁祸给元军,如此说来,只能是负责情报引导的都知司和杨宪弄得手脚,因为他们没有办法调兵,只好误导冯国胜和假借元军之手。

“负责这次行动的有军情司和都知司,据我所知,军情司只擅长收集情报,而收买内应、策反敌将却是都知司的拿手好戏,虽然现在交给了军情司,可是老底子还在啊。”夏煜并不正面回答朱元璋的问题,却是继续介绍都知司。

“杨宪这点小把戏想瞒过别人,却不知我跟他……”说到这里夏煜截然不语,朱元璋却明白了,夏煜和杨宪应该一直以来互相明争暗斗,所以互相之间反而知根知底。

“好了,朱大人,我也不跟你打哑谜了。看着马夫人的面子上,我再提醒你一句,你要记住,你出身淮西,那就只能依仗淮西同乡,其他人你不要少掺和,就算是你卖好,人家也不见得能容纳你。”

说到这里,夏煜站起身来,拱手道:“言尽于此,我就告辞了。”

朱元璋不由有点急了,你怎么话没说明白就走呢,这不是让我瞎琢磨吗?现在这江南我认识的人不多,而且谁也不敢得罪,你总得指点我一二。

看到朱元璋焦急的神情,夏煜淡淡一笑道:“朱大人,如果以后有什么事,看在郭元帅的面子上,我能指点一二的还是会指点的,只是我声名狼藉,与我关系过密反倒对你不好。”

说罢,夏煜不顾朱元璋的挽留,执意告辞走了。

送出夏煜后,朱元璋叫来了徐达、汤和两位老兄弟,把夏煜的话说了一遍,两人一时陷入了沉默,许久徐达才开口道:“大人,这次是杨宪设计应该没错,只是不知道杨宪为何要如此做。”

汤和在一旁言道:“我们坐在这里枯想也不是办法,不如大人明日借着拜访淮西同乡的名号去探探几位淮西大人的口气,我俩去四处走走,在民间摸一摸情况,先了解杨宪此人的底细再说。”

过了几日,朱元璋、徐达、汤和又聚在一起,三方情报一汇总,整个事情便慢慢地清晰起来。

“现在江南分成几派,最大的是以百室大人为首的淮西派,一派是陈遇、周祯、陶安、秦从龙几位大人为首的江南派,还有一派是以刘基、宋濂两位大人为首的浙东派。听说杨宪与刘基、宋濂两位大人关系非常不错。”朱元璋先说自己从官场同乡那里摸到的情况,这些都是他根据这些同乡谈话总结出来的,谁也不会明面上承认谁是某一派。

“正是如此,我听一些文人学子们说,现在江南派和浙东派要合流了。”徐达补充道。

“为何这么说?”

“听说江南派和浙东派原本互相各不服气,可是江南派从龙甚早,所以现在很多人位居高官,浙东派虽然从龙晚,但是他们有不少名士,又秉承理学正统,故而看不起江南派。不过最近由于丞相一直在打压理学,浙东派已经开始妥协,修正理义,以求丞相的承认,并极力拉拢江南派,一起对付淮西派。”

“这杨宪是江南派还是浙东派?”朱元璋眯着眼睛问道。

“这个不是很清楚了,不过听说杨宪曾经求学在宋濂大人门下,相比之下,与宋濂、刘基等浙东出身的大人关系更密切。”汤和接言道。

“那夏煜此人呢?”朱元璋突然呢问道。

“听说夏煜此人只听从丞相一人,此前执掌内察司以来得罪了不少人,淮西派、江南派都不喜欢他,而浙东派又鄙视他的为人,所以他不属于哪一派。”徐达赶紧答道。

“我明白了,”相比徐达、汤和,朱元璋的政治斗争水平要高许多,“应该是杨宪秉承浙东派的意见,不想让我等回来。”

“大人,为何这么说?”徐达、汤和惊问道。

“你刚才不是说了吗,浙东派想拉拢江南派打击淮西派,我等属于淮西派,打击我们也等于打击淮西派实力。”

“大人,浙东派怎么会把我等放在眼里呢?”徐达疑惑地问道。的确,朱元璋离开淮西一直在孤军转战,又没有出什么大的成绩,怎么就被浙东派视为劲敌呢?

“我曾听百室先生说,丞相知道我等想东归,高兴地不得了,累次在众臣面前提及我等的名字。浙东派认为我等既然如此受丞相器重,东归之后少不得要受重用,为淮西派新添臂助,于是便干脆在我等东归路上设下圈套。”朱元璋恨恨地说道,他的个性就比较倾向于阴谋论,所以越想越觉得这件事是浙东派指使杨宪干得,现有的淮西派根深蒂固,浙东派一时不好动摇,于是就先从自己这一帮还没入伙但是会受到重用的淮西派分子入手,去除一枝后再徐徐图之。

“他娘的,这些文人怎么歹毒啊。”徐达和汤和信了朱元璋的话,不由愤怒道,他们文人一个毒计就害死了自家这么多好弟兄,真是太可恶了。

“昨日我拜访了夏煜先生,他告诉我,根据最新的情报,邵荣那厮在南阳受了元廷万户之职,没两天却被刺杀了。应该是邵荣这厮早就跟都知司的人勾结上了,这次又被利用了,然后被杀人灭口。”朱元璋冷冷地说道,他在汉中时曾经与江南联系过几次,据夏煜说,以前这种事一般都是归都知司管,想来那个时候一直有异心的邵荣就跟都知司的密探勾结上了,在这次行动中被做为内应,想来也是,如果没有都知司运作,邵荣如何能勾结上元军呢?只是这其中很多细节秘闻只能靠猜测了。

“我们的弟兄不能白死,大人,我们去丞相那里告他们去。”汤和忿忿地说道。

“不必去了,这件事都知司干得天衣无缝,我们找不到任何证据,杨宪完全可以推得干干净净,我们去大闹一番,反而会打草惊蛇,让杨宪和浙东派等人下决心斩草除根。而且据昨日夏煜先生透露的口风,丞相似乎已经察觉到这件事情了,只是苦于证据不说而已。”

徐达、汤和不由垂头丧气地点点头,他们来江宁有十来天了,按察司的审判他们也去看过几回,邸报更是天天看,知道江南要想定别人的罪是一定要讲证据的,而这个规矩正是刘浩然定下的,他不可能因此而破坏自己定下的规矩。

“大人,将来我们该怎么办?”

“怎么办?我们隐忍不发,好好做事,既然把我们当成淮西派,那我们就好好在淮西派呆着。这些浙东狗屁名士也不想想,丞相麾下有多少淮西将领,他们想打淮西派的主意,也不怕崩掉牙,到时我们顺势而为便是了。”朱元璋咬牙切齿地说道。

刘浩然听完夏煜的汇报,淡淡说了一句:“那就好,有想法总比胡思乱想的好。”

过了两日,随着朱元璋、徐达、汤和、李文忠入江宁陆军军官学堂学习,内乡事件便慢慢地被人遗忘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