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看书 > 穿越 > 穿越后周最新章节列表 > 第58章 改进工艺1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第58章 改进工艺1

江小峰姜俊他们也反对用导火索缓炸型的,理由是现在有雷汞了可以做触发型打中即爆的炮弹,没必要做已经淘汰的东西。还是发射后直接触发的方便,打哪儿就炸哪儿,这年月对手大都是骑兵,缓炸型的榴弹时间差不好把握,虽然发射过去了,而且打的挺准,但爆炸的时候骑兵走远了,咱不白忙乎了?而且加装引信并不复杂,就是多了弹头留孔过丝,引信部分过丝,引信内部用触发弹簧铜片和雷汞等。存放时都是分开的,引信部分虽然危险易爆,但只要脱离弹体就爆炸力有限,基本不构成威胁的,临战发炮前再加装上引信就可以了。他们提议用发电机的立柱钢管制作火炮,李军张朋等人坚决反对,说那些钢管根本不能拉膛线而且强度也不可能经受火炮发射时的膛压。

江小峰反驳说:"为什么一定要拉膛线?滑膛炮也一样可以用,咱们又不需要三五十公里的射程,有三五公里左右已经够用了,而且咱们也不需要太高的精确度,面对成千上万的敌人只要方向不错闭着眼睛都不可能放空炮。咱们现在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材料做滑膛炮。咱们现在现成的钢管把它镶嵌在铸铁内完全可以经受压力,直接铸造后炮膛可以车削加工,填装整弹式火炮可以直接填装定装炮弹。如果说一定要拉膛线的话也可以,咱们那钢管内径的确太大,咱们可以在里边浇筑熟铁,然后用机床钻孔,拉膛线,也一样可以做线膛炮的。"

"说的轻巧,弹壳呢?弹壳怎么解决?"

"现阶段完全可以先用纸壳代用,等咱们有了足够的铜或者以后钢铁质量上来以后铸造模具再制造金属壳弹壳。"

最后决定以现有钢管做炮管,先把钢管热处理然后在里边浇铸熟铁,在特制的加工台上钻孔,拉膛线。浇铸炮膛的时候把钢管镶嵌在里边直接浇铸成一体,这样既解决了现有材质不能铸造炮管的问题,也解决了钢管膛压的问题。大家庆幸老赵当初没买那种一头粗一头细的那种立柱,没想到赵一方接上说:"我才是比窦娥还冤啊,我在准备逃难物资的时候就想过,咱们用电习惯了,没电可能连饭都吃不上,买了一大堆的电饭锅电磁炉,咱们又没电厂电站,水库咱们也修不起,而且那玩意坏了咱又没地儿修,只能用风力发电机了,就咬咬牙订购了十台风力发电机。"赵一方叹了口气:"没想到收货的时候我看到这种立柱就来气了,跟送发电机的业务员大发一顿脾气:说你们会造立柱吗?也太懒省事了吧?一根钢管焊接上发电机底座接口就算是立柱了?做棺材的还知道一头大一头小呢!没想到歪打正着还真能用上了。"

王东林接着说:"咱们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军迷包括我自己,用李军江小峰他们的说法就是他们已经是骨灰级军迷了。咱们现在有的是技术没必要再从头摸索,毕竟炮弹壳的消耗量小,而且可以复装,实在不行炮弹也可以用纸质弹壳的,但一定要做整装炮弹,而且是打出去会爆炸的那种,否则扔出去一大铁砣有什么意思,让他们捡回去制成兵器来打我们啊?我的想法是,如果造弹壳过于麻烦效率太低的话就制造圆筒,一端装弹头,另一端用纸壳加底火,炮弹引信上膛前再装。等咱的冲床制作出来后就可以制造铁质炮弹壳了。"

赵一方说:"好主意,抓紧时间研究吧,这些全靠你们了。还有,在敌人的弓箭射程内扔手榴弹可不是好主意,咱们能不能设计一款枪榴弹掷弹筒迫击炮一类的东西?那天林岩志航跟我提过好像叫什么"巴祖卡"的火箭筒也不错,工艺也不那么复杂,还轻便灵活。回头我找找资料去。"

"别找了,他们几个早想好了,就是枪榴弹。工艺最简单,把手雷手榴弹整一下容换成流线型前边加个引信后边加个尾杆尾翼插进步枪枪管用空包弹就能发射,林岩之航跟小江他们早设计好了,枪榴弹目前很适合咱们。"

钟锐问:"射程多少?"

"普通步枪包括五六半发射的枪榴弹射程一般在00...500米,主要是靠子弹发射时的推力发射的,杀伤半径10...0米,射程跟榴弹重量和子弹药量有关系,一般榴弹重量为500...1000克。咱这枪的子弹口径大,发射枪榴弹射程应该能达到五六百米,绝对比大家扔手榴弹远得多,而且方向绝对不会错,不会扔到自己的脚后跟上的。为了加大枪榴弹的射程,小峰张满他们这些日子就正在捣鼓这些玩意,他们根据两响炮和火箭弹原理,准备给枪榴弹尾部加上部分的火药助推,使其射程达到一千米。为了避免发射时被尾焰灼伤,助推火药不直接点燃,而是利用鞭炮的火药引线或导火索,在发射后一秒点火。"

"可行吗?怎么听着像二级火箭啊?"

"土办法而已,两响炮不就是飞出去以后才引燃爆炸部分的吗?"

钟锐柳志军还在纠结没有金属弹壳不能制造机枪冲锋枪的问题:"那...欧洲在十八九世纪就用上金属壳子弹了啊?难道他们那时的技术比咱们现在还先进?"

林岩解释说:"不是技术问题,是基础工业问题。那时基本上整个欧洲已经进入工业化了,而且在欧洲的工业革命之前人家的手工业也相当的发达。就凭咱们这些人想支撑起一个基础工业是绝对不可能的,咱们不是不能制造金属弹壳,而是金属弹壳不能量产,不能量产对咱们来说就等同于不能制造,每天只能造几个几十个弹壳有什么用?别的什么东西也做不了。"

因为时代差距太大,带来的两台机床工匠们根本不能掌握而且也不放心让他们用,车削枪膛枪栓只能自己动手,江小峰李林他们都在轮班干,有时候张朋李军等也过去帮忙。林岩郑之航他们正在设计简单的机床等以后有合适钢材的时候克隆机床,下来就可以培养民工车削简单的工件,比如榴弹尾杆等,现阶段做的拉丝机冲压机就是民工们在操作,但机床绝对不准他们碰的。冲压弹头、底火铁片和底火小铜帽的简易冲床和拉丝机就是教会民工操作以后由民工们自己独立操作的。

王东林提议以后多找一些悟性高、机灵点儿的民工慢慢培训成技术工,提高技术工的待遇,把技术工的工资提高到普通民工高一倍甚至更多,他们商量后决定把技工分四到六个等级,最低级的工资也比普通民工高一倍。

有人担心民工学完技术以后会跳槽,钟锐满不在乎的说:"按说就算是他们跳槽这年头他们也跳不到哪儿去,就算是跳出去没有机床他们什么也做不了。就像你那子弹生产线的操作工就是跳槽出去又能做什么?他们谁能知道雷汞是什么啊?但有有一个问题就是:技术工的工资太高会不会让普通民工感到不平衡?时间长了会不会造成两极分化?"

"那些操作工只是普通工而已,只要是流水线上的都是普通工。我们所说的技工是必须有一定技能的,可以单独操作机器的,那怕是最简单的机器。就像那些木匠,也算的上是技工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