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看书 > 穿越 > 穿越后周最新章节列表 > 二三零 训练场(一)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二三零 训练场(一)

虽说不用早朝,但众将官还是保持着早起的习惯。

他们发现营地那些法师大都是辰时(早7-9。00点)过半才懒洋洋的起床、早餐,有些甚至更晚,起床后直接吃中午饭了。只有秦化、萧阳、柳志军等人在"起床号"响时早早起来跟着士兵跑步,曹宗驰、王皓轩、甚至归义军来的使者曹延晟和随从也都跟着队伍跑步。

军营的起床号响起众士兵起床后便跟着各自的长官集合,然后在操场内排队跑圈,但大部分士兵在军官带领下跑出军营半个时辰后才回来,他们管这叫"早操"。他们还见过几次"五公里越野跑""十公里越野跑",所有人都背着一个据说是五十斤重的背包。

那些文官对华军这种只跑步不习武的训练方式表示不齿,觉得他们练习"拼刺刀"有点像街头杂耍卖龘艺似的就那么几个招式,远没有校场阅兵时威武。但武将们不这么看,说这样跑步、负重跑步绝对是锻炼士兵体力、耐力以及整体配合能力的好方法,难怪人家可以借助马匹、马车日行百里,咱们一天只能走四十里。

李洪义说他打听过了,士兵说他们的伙食标准是管饱,平均每人每天一斤半细粮,每两三天就有一两顿肉;而且一两个月就换一双鞋子。他们说周边的农妇都在农闲时期帮他们做鞋子,千层底的那种,他们提供布料并长期收购,一双鞋子五百到八百钱。而且听王潇说他们在嘉峪关那边集中的很多皮匠一直在赶制军靴,呶,就是他们军官们穿的那种,说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给所有士兵配发军靴。

你再看看咱们那些士兵,这次北征有多少人都是草鞋或光脚?这还是冬天!咱们的士兵吃什么?平时每天只有八两杂粮,还没算各级将领的层层克扣,只有战时才能勉强吃饱,怎么跟人家比?

知道他们哪儿来那么多粮吗?他们不仅在周境内买粮,还花高价让客商从蜀、唐、荆楚甚至吴越等地给他们运粮,而且听说很早就有北汉、契丹商客给他们贩卖成群的牛羊,而且大周律法也没有限制不准买卖牛羊,律法只是规定不得私自屠宰耕牛,他们说买的都是"肉牛"...天知道他们怎么联系上那些有背景敢于长途越境贩运的客商。我就曾经查访到下属将领私放蜀商、南平粮商粮船的事情,可下边的人说商客有朝中大人的信物,那时我已经知道了王耀跟法师的关系所以就没有再追究。

信物?

王耀告诉我说那都是正当途径来的,一部分是王大人上次西行赠送给他们的,一部分是从李总管身上得来的——他企图谋害人家女眷被打伤当然是俘虏,他身上带的可都是先帝的东西,周境内沿途各军谁看到敢不放行?

若不是他们私运过来的粮食外流,去年的饥荒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他们很大方的给所有打工的民夫每天两斤半细粮的工钱,正是这些冲抵工钱的粮食帮助饥民渡过饥荒。

更令他们惊讶的是所有士兵上午都在大操场上课认字,教他们认字的竟然还有营地的众女眷,称作"女教官"。

士兵会杀人就成还认字干吗?士兵的回答是"长官说过,没有文化的士兵是愚蠢的士兵"。

听说他们还把和尚、道士拢到一个屋檐下,让和尚、道士来教士兵认字、学经文,告诉他们做好事死后上天堂,做坏事下地狱、甚至永不超生等等,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绝不滥杀无辜"。甚至他们的很多军官原先还当过和尚、道士,大都是那年清理寺院时被还俗的。这些和尚、道士的军衔还挺高,大部分都是少尉、中尉。虽然他们中部分人没有职务,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随军教官",相应军衔的连长、排长有重大事务时也跟他们一起商议。

他们把士兵分成三五十人一组,他们叫一个排,每人带着一个小板凳和一块黑色木板到围墙边列队而坐。他们这才发现围墙上间隔涂刷着许多高约三尺、长七八尺的"黑板"。他们用石膏、石灰浇制的"粉笔"写字,虽说写出的字缺笔少划,但基本上还勉强能认出,而且写给他们不缺笔少划的字他们却大多都能认出来,他们说教官教他们认的是"简笔字",繁体字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

后来他们发现凡是后来娶进门的无论小姐还是丫鬟写字都很正规工整,她们也都穿着迷彩装,主要教授"学生"认字、背诵诗词歌谣。反倒是那些"正宗"女眷写出的字基本上都是缺笔少划、而且很...难看,甚至可以说她们根本不会写(毛笔)字。也有部分识字的军官担任教官,他们写的字也都很正规,比如那些原和尚、道士。

他们见面的礼仪很奇特,先是士兵集体行他们那种军礼、然后齐喊"长官好";接着是女眷给士兵行军礼"大家好,坐下。""现在我们先复习昨天学习的几个字..."

王著、李会封等告诉大家说,他们所有人都把比自己级别高的人叫长官,哪怕是"伍长、十长、百夫长",在他们这儿叫班长、排长、连长;穿他们这种精致迷彩装的女眷都是"校官"级别的,相当于从七品武官,下级对上级的命令必须绝对服从,也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那个王皓轩、夏翰偶尔穿的就是这种衣服,而且王皓轩肩膀上的那个军衔跟秦将军一样,是他们这儿最高级别的。

李会封在嘉峪关营地养伤呆的时间比较长,认识军衔标识和级别高低。他们的军衔分八级,中士、上士、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士兵只分为列兵和一等兵。说肩章和钢盔上都有星或杠的表示,他们一眼就能知道对方的级别高低,所有士兵都必须无条件服从长官的命令,包括这些女长官,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虽说平时她们嘻嘻哈哈没正形,但在军营里一个个都很严肃,就算她们之间说话之前也要先行军礼。

认字约半个时辰她们让士兵活动半个时辰,士兵们甚至会拉出战马教女眷骑马。还别说,那些女眷上马、骑马的姿势都挺标准,但没见过她们策马狂奔。

魏仁浦、王溥等人在途中曾听太后说,说雁儿她们曾提出让幼帝也跟着营地的学生上课,如果能跟方宇一起上课最好,相公说方宇他们以后肯定会过来。

雁儿跟符后说过来以前她们和其他家眷一起都被要求跟着方宇一起上课。以后若有机会的话可以让幼帝跟方宇一起"上课"。

"你不是说他们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吗?这些训儿都学过了。"

他们说"三百千"是脱盲用的初级教材,方宇学的东西比这个深奥的多,那些肃州大户家的小姐都闻所未闻,

"都是法师女眷教授?"

"是的,她们全都博学多才,连肃州那边的众多老爷、师爷、先生、掌柜都要琢磨许久才能明白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内容他们也弄不明白。所以后来他们中也很多人去上课,部分人甚至还在营地买房、租房住以方便上课。"

"听不懂学那些干嘛?"

正是因为不懂才更需要去听啊!相公他们说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必须学,特别是加工厂那些人,不学习根本无法操作机器。

本来他们对小女子当先生给众人上课已经嗤之以鼻,认为不合体统。但他们无意中听了一会儿,虽然没听懂什么,却改变了对几个丫头的看法:深不可测...

那是晚饭后他们"散步"到营地的"学校",临近他们生活区的一所院子,很大,但只有十几间"教室"里有人上课。他们说实在没那么多老师,他们所有人都兼职做老师。

晚上没有小学生上课,只有两个教室是他们挑选出来的十三四岁以上的孩子在上课,令人诧异的是男孩女孩都有。有六七个教室是他们铁厂、木工厂、机械厂、等的工人,其余教室都是一般矿工、民工的"扫盲"课。

更令众大臣惊讶的是,几个教室里,王莉、蒋小爱等人正在给几个"高级班"分别教授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科目。

经王著、李会封等熟悉营地生活的人介绍,他们知道这些都是他们急需的速成式教育,对于未成年的儿童,她们实行的是"正规教育",即幼儿园、小学;十二至十六岁、大家认为有天赋的,在扫盲的同时进行初级中学教育。只是把他们认为太拖沓的六年小学压缩为三年,初中、高中合并为中学二年,必须的"人才"继续教育一到三五年不等,直至"合格"。

但那些正式学生除外,还是小学5年,中学6年。

听了部分"数学"课,以及经过他们介绍,众臣认识到初级扫盲班的乘法口诀以及他们那奇怪的符号(阿拉伯数字及算数符号)比起《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即简单又实惠,三个月的学习,在计算方面就能轻而易举的超过半辈子的账房先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