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看书 > 穿越 > 大明领主最新章节列表 > 第六百零七章 高明的应对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第六百零七章 高明的应对

冯铨看着洪承畴一言不发,着急的说道:“大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啊,如果今天不救田斌,那其他的人怎么想,咱们以后不成了丧家犬了?还有没有人替咱们效力了?”

洪承畴看了他一眼,放下茶杯,对众人道:“今天就这样吧,下去以后,每个人安抚好下属,不让他们给咱们添乱,我想新皇登基,是不会让那些人猖狂许久的,一定会处理那些敢于妖言惑众的奸人,这天还是大清的天,这是我前些天没有派兵收复那些背叛我们的地盘上的城池和地盘的原因,你们也要心里有个准备,咱们汉人官员离不开大清,大清同样离不开咱们,总有一天,咱们会等到昭雪的哪一天,等到新皇认识到咱们的存在对大清有利的哪一天的。好了,散了吧。”

众人诧异的看着起身走向后堂的洪承畴,都到这个时候了,洪承畴还说这样的话,他们的思想一下没有转变过来,就连冯铨也没有。

可掌权的是洪承畴,手下的这些将领也不敢背叛他,文官们虽然有千般心思,也不能在这里明白表示,只能服从洪承畴的安排,忘掉田斌,忘掉那些被清军占领的地盘,忘掉华夏军,忘掉一切,等待着局势明朗的哪一天。

他们纷纷从府衙走出来,然后坐着轿子,骑着马回到他们的府衙里面呆着,想办法,想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动作,可一切的动作都好像是多余的,如果洪承畴坚决反清,他们还可以投机取巧,就像被占领的那些地盘上的文官武将一样,向大清卖给好,把洪承畴卖了,问题是人家洪承畴没有说要反清,也没有说不反清,如今洪承畴手里掌握的兵力在大清的军事蓝图中属于比较重的筹码,他们也把握不准大清到时候会不会再次请洪承畴回去,到时候如果他们投机取巧了,反叛洪承畴,以后在朝廷里面怎么混,是不是会受到洪承畴的打压,这个程度不好把握。

这让很多人感觉到为难,即便有动作也不敢动了,即便有想法,也不敢付诸于实现。

而冯铨回到自己的府邸以后,仔细思量一下,顿时觉得洪承畴这一招高明,连他都被蒙蔽了,他是洪承畴下面最大的官员,洪承畴这一招把他也算计进去了,如果他被大清拉拢,很快洪承畴就能派兵剿灭他,如果他向大清表忠心,大清也不能越过洪承畴接受他,如果他坚决反对洪承畴,洪承畴要反清,那么他也拉不走多少兵力,不会给洪承畴造成任何伤害。

蹉跎哀叹一番以后,冯铨不得不承认在这上面,他完全不是洪承畴的对手。

自己还有选择吗?

难道投靠华夏军吗?

自己这样一个大汉奸,又身居大清的高官之列,是为数不多的大清汉人高官的代表,这是华夏军要清除的对象,他没有可能投靠华夏军。

他思索良久,发现没有一条路是自己能走的通的,只能跟在洪承畴后面,等待他出招,即便被洪承畴出卖,也只能跟着他,生死前程都把握在洪承畴手里。

在两个王朝交替这个时代当官的人是悲哀的,因为他们只能二选一,要么自己生,背负汉奸名声,同那些真正的汉奸做着同样的事情,要么自己死,留得一世清明给后世,可总会要首先埋没一段时间,否则新的王朝为何会为一个敌人昭雪,唱赞歌,可这样对于冯铨这样的官员来说,就不是很好的选择,他们是人,不是大圣人,没有必要非要为清明葬送自己,所以他们只能当汉奸,投靠新的东家。

冯铨带着复杂的思绪伫立窗前,久久不能平息脑海里面翻腾的思绪,无法做出决定,接下来是继续在洪承畴这条破船上呆着,还是跳上岸,明眼人都知道大清靠不住了,华夏军势头正经,可没有到尘埃落定的哪一天,谁知道谁会是最后的赢家。

大清倒是曾经牛逼哄哄的,几乎统一整个大明,从北到南,兵锋所向,无人能敌,大明就像倾覆的大厦,顷刻间倒塌,连锁反应下,四周的房屋也一起倒塌,彻底埋葬了大明。

可他们没有做成最后的赢家,现在是三国鼎立,大金国,大清国,华夏军,大金国就像三国时候的蜀国,人才凋零,勉强保命,大清国风雨飘摇,人才辈出,但和魏国来比,他们只能算是勉强应付的过来而已,魏国最终要统一天下的。

家仆悄悄的进来,又悄悄的离去,反复几次,冯铨发现了,叫住了家仆,“苟全,什么事情?”

家仆苟全小心的过来,行过礼以后,小声对他道:“老爷,刚才韦大人来了,他带来紧急消息,田斌,田斌改道去了聊城,没有继续南下,但不知道为什么被多隆率领的六万大军和蒙古人舒尔特率领的六万骑兵堵在了阳谷小道,战斗已经打了一天一夜了,没有分出胜负来,根据第二次送来消息的信使讲,斥候们说,看情况田斌打的十分的硬朗,硬是让多隆的六万大军损兵折将,舒尔特的六万蒙古骑兵损失一万多骑兵,而未尽寸毫,第二天双方继续打了起来,到现在未分出胜负。”

冯铨对于洪承畴的摇摆的决定是反对的,看似高明的应对,也可能两下不落好,最后被两方夹击,饮恨身亡,鲁国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如果鲁国能及早向华夏军靠拢,完全依附在华夏军身上,那么即便最后被华夏军吞并,也落下个好。

虽然华夏军对外封锁的极为严密,边境上重兵集结,时有战争发生,境内实行严密的户籍身份堪合制度,是不是的有大明锦衣卫差不多的民情部探子四处游荡,可再怎么严密也是一个人口几千万的国家,不可能严丝合缝的。

这对于里面的人是个难题,但对于外面的人想要了解或者弄到里面大致的信息,还是有很多办法,还是有很多途径的,一些大事情靠推测,不断会和的消息,总能推断出一二来,也许不够细致,但对于想要知道消息的人,也了解各七七八八。

所以朱聿健最后成为了华夏军副首相这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令谁都无法接受,可事实就是这事是真的,华夏军善待了亡国之君,并且随着时日的长久,朱聿健在华夏军副首相的职位上干的有声有色,这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至于这一点所有人都为朱以海惋惜,凭着朱以海散漫不争的性格,他去了华夏军,肯定会比朱聿健更为优待,因为他比起朱聿健来说更为没有威胁,肯定是个闲王的待遇。

这肯定比他在大明当他的鲁王更加消闲和没有掣肘,因为大明对于王爷是等于圈禁,而所有人都知道华夏军是比较开明的,没有圈禁一说,所以他能在华夏军哪里获得更多的自由,也许成不了一方诸侯那样的强势王爷,但性命无忧,而且朱以海素以才文明,能在华夏军内部获得比较滋润,只要他不造反,他甚至能在华夏军里面获得更大的威望,更大的好处。

冯铨为了朱以海这个鲁王惋惜了一会儿,就开始思索田斌被围的含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