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看书 > 穿越 >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最新章节列表 > 第一百三十三章 渐生嫌隙的华明关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第一百三十三章 渐生嫌隙的华明关系

果然,乾隆听闻英国人要以铁甲舰交换通商口岸,眼睛一亮,很有兴趣。在乾隆看来,以不值钱的通商口岸换取铁甲进,无疑十分划算,依据本心,乾隆也不会将汉人的传统领地当成自己必须捍卫的领土。只是也知道,谈判就是讲究敌进我退,有来有往。很快将自己的心思掩饰下去,毕竟是当了几十年的皇帝,再继续寒暄过后,就宣布退朝了,将谈判的任务交给了福康安与和珅。自己作为一个大国的皇帝,肯定不能小商人般与英国的使臣展开讨价还价式的谈判。

事后,福康安与和珅的谈判组合配合的相当默契,福康安扮演黑脸,镇住英国人,和珅则是白脸,在中间打圆场,捞好处。

和珅并不十分明确英国人结果这些通商口岸能够获取多少好处,但作为底层上来的官僚,习惯性的用上了小商人思维,讨价还价的本领极强。硬是将福克斯提出用五艘铁甲舰交换四个通商口岸的代价提高了近一倍,又增加了四艘铁甲舰。

更有意思的是,满清对区区9艘铁甲舰显然并不太满意,他们需要更多的铁甲舰,因此提出增加购买20艘铁甲舰。虽然经过讨价还价,英国人给与的报价是每艘千吨级的铁甲舰,价值95万两白银,接近后世满清*的定远舰报价140万两的七成,吨位却只有七分之一,价格十分昂贵,当然,也有铁甲舰所用钢铁产量限制的关系的。然而,满清经历几次大的失败,已经拖垮了自己的财政,国库已经空虚的可以跑耗子了。因此,和珅不仅将铁甲舰的价格压低到73万两,还创造性的提出了分期付款的概念,以大清的财政甚至英国人即将设立的税务司的税收为抵押,来交换这些铁甲舰。

福克斯思考过后,确认了这些条件。

这几年,远东的大明一直是顺风顺水中。

自从1771年粉碎了满清的进攻,大明的安全形势完全改观,处于进攻态势。在北方,已经将战线维持在了徐州、宿豫一代;中部,不仅完全据有武汉,还将战线北移,趁着满清绿营兵哗变,也攻占了襄阳,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1781年9月,南京的天气依然炎热,已经头发斑白的王秋召集内阁阁员召开会议。

在大明,由于实行的君主立宪制的责任内阁制,内阁的权利大大超过新华夏的内阁。作为内阁魁首的王秋,自然是权力最大的大明人。

在询问了一番内政过后,就询问到了最关键的四川那里。

“现在与成都的布政使杜玉林谈的怎么样了?”

负责暗中接洽的军情司司长孙惠泉说道,“根据负责接洽的负责人言语,杜玉林已经做好了准备,寻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其中就有绿营的把总,只要我们兵临成都,他们到时候,必然打开城门接应。不过,他们要求,必须抓紧,否则,迟则生变。”

王秋拍板,“此时确实不宜拖延。”转向边上的兵部尚书吴林成,“吴尚书,你必须尽快安排西方面军进军成都事宜。此事事关重大,我们只要占有成都,就可以具有四川全境,西可遥控西藏,北可威慑陕甘。同时还能将我们与满清的边境推进到秦岭—淮河一带,真正二分天下,甚至从人力物力上,更是占有绝对优势,满清将不战自溃。”

吴林成点头,“首辅放心,我马上安排进军事宜,务必在两个月内做好兵逼成都的准备。”

“只有一点,以最恶劣的情况,假设成都没有内应,或者内应失败为前提,也要有能力占领成都这样的情形来准备。”

“是!”吴林成站起来,行了个军礼,显示对命令的重视。

另外就是内政方面的,尤其是经济方面,由于与新华夏签订的关税条约,彼此之间的商品往来,关税十分低下,比如纺织品的关税就只有5个点。当初,大明人甚至以为自己赚了呢,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大明就是传统的丝绸布匹出口国。只是,他们大大低估了新华夏纺织产品的低价格特性。新华夏的大量产品涌入大明,尤其是廉价棉布产品大量进入大明境内,对大明影响最大。新华夏的棉布不仅轻薄,而且颜色鲜艳,式样繁多,更重要的价格十分便宜,只有著名的松江布的一半左右价格,严重冲击了江南的棉布行业。

黄冠城正是主抓经济的,对此十分头疼。

王秋也是比较苦恼,“没想到同样的东西,新华夏却能卖的那么便宜,我们之前真是太失策了。”

黄冠城面红耳赤,“都怪我当时与新华夏人谈判的时候没有注意。”

“这不能完全怪你,我们都不知道,新华夏的产品在大明市场上竟然有这么大的竞争力。”

黄冠城为难道,“那我们现在怎么办?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的棉布商人到政-府部门请愿,希望提高新华夏棉布以及瓷器的关税。”

“那就与新华夏针对关税重新谈判吧。”

“可是,他们会同意吗?”

“我们日子不好过,长久下去对他们也不会有好处。”

黄冠城点头。

散会了,众内阁成员纷纷离去,王秋却留下了内阁次辅黄冠城。

王秋指着自己花白的头发,“冠城啊,你看我的头发,都全白了,将来的大明可就靠你了!”

黄冠城笑道,“首辅您还精神矍铄着呢,最起码还能再干二十年。”

“你小子别净说好话,我们还是说些正事吧。”

“首辅您说。”

“关于新华夏提出的经济间谍案,你有处理方案吗?”

“暂时没有好的解决方案。那经济间谍案,新华夏宣称是我们官方行为,大明与新华夏作为友好邻邦,发生这样的事情,确实十分难堪。难道是我们情报部门授意的吗?”

“是我授意的!”

“是您?这……”

王秋并没有直接解答黄冠城的疑惑,而是反问,“你觉得新华夏怎么样?”

“在我大明从无到有建立的过程中,新华夏可以说是出力甚多啊。”

“所以,你认为新华夏是我们大明的朋友?”

“首辅的意思?”

“新华夏一直有句话,我很赞同,那就是,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你一定要记住,牢牢的记住。”

“我有些不明白,请首辅多说说。”

“你觉得新华夏是真心实意的帮助我们的吗?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要帮助我们?”

“新华夏地广人稀,我觉得,他们一直关注的就是我们大明的人口。”

“不错,新华夏什么都不缺,最缺的人口,这就是他们唯一的软肋。他们帮助我们大明,原因也正是如此。一个稳定而顽固的满清是满足不了新华夏庞大的人口需求的。”

“我们大明,不算北方人口,就有2万万人口,按说,新华夏的所需正是我们所富余的,因此,我觉得,我们也没有什么损失啊。”

“你想得太简单了。正因为新华夏需要人口,才不让我们尽快统一中国啊!”王秋慨然长叹。

“为什么啊?新华夏为什么要这么做?”

“新华夏一直宣扬,为我炎黄子孙寻找另一片世外净土,那就是北美洲。你也说了,他们缺少人口,准确的说来,他们是缺少我汉人人口。作为炎黄子孙,在一片陌生土地上,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我觉得,他们作为炎黄血脉,做的十分合格,我也十分赞赏。”

“那他们为什么不希望我们尽快统一中国?”

“一个统一大明,是一个让世人颤抖的存在,也是一个不假求于人的存在。这样的存在,让遥远的新华夏都难以直视。前几年,新华夏不顾战事的进行,借口国内动乱就撤兵回国,正是这种担心的体现。因此,新华夏担心我们统一全国,不再需要他们的帮助,会卡住他们的命脉。”

“其实,我大明有的是人口,新华夏完全不用担心这一点啊。”

“冠城,这就是我担心你的这点,不够成熟啊!国家间是讲政治,而不是讲交情的。没有利益交换的友情,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

“是,那我们与新华夏到底这样相处才是正确的呢?”

“谨记一点,国家利益为重。当然,该有的圆滑也是要有点,外圆内方才是王道。这一点,新华夏的林航可以算得上个中翘楚,该圆该方,拿捏的十分到位。”

“是啊,新华夏的林总统,确实是个人才。其实不止他,他们这一群崖山人,各个都是人中龙凤,在各行各业都有杰出的表现。”

“我们现在,万事不求人,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统一全中国。至于新华夏,自然是以友好邻邦相待,但是我们也不必委曲求全,也该有自己的主张。我大明,注定是要重新崛起于亚洲东方的。”

“那首辅您派情报部门进入新华夏,是为了他们的技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