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看书 > 都市 > 浮尘之外最新章节列表 > 第119章 解密25封邮件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第119章 解密25封邮件

“像风一样,你靠近云都下降,你卷起千层海浪我躲也不躲往里闯;你不就像风一样,侵略时沙沙作响,再宣布恢复晴朗,就好像我们两个没爱过一样。”商场里回荡着男歌手深情款款的吟唱。

《像风一样》,流行歌手薛之谦2017年11月份的专辑《渡 The g》中的一首歌曲。

很快,在这个躁动的年代,这首歌传唱开来。二十年前,一首歌的传唱靠的是街头巷尾的音响喇叭,二十年后,一首歌走红靠的是抖音中的背景音乐以及网红们的翻唱。

又很快,歌手因为潜规则被黑,迅速完成了从歌手到网红到歌手再到网红的转变。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go.

人生就像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你永远不知道等待你的是什么。

罗雨辰听着这样的歌,也跟着哼唱起来:“像风一样,像风一样……”他就会这一句。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他那颗向往洋气的心。

当然,跟向北的交谈收获满满,这也让他很兴奋。在回去的路上,罗雨辰一直在思考如果处理这些线索,一方面,既要充分挖掘这些线索的价值,也许从中又能查出一些新的案情;另一方面,又不能置自身于违法的处境,他很清楚,办案需要证据,更需要合法获得的证据。

罗雨辰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也许这是个大案子,倘若侦破,可能真像向北所言,妥妥的一个二等功等着自己。

路上,他跟技术科的同事打了电话,想对方咨询这个技术难题:能否根据邮箱中的邮件,锁定对方的位置?

同事的回复很乐观:一般而言是可以定位的,只要能打开邮箱,邮件未删,就能查到对方的IP等信息。

Perfect!这正是罗雨辰想得到的答案,他现在迫不及待地想将赶到单位,这些材料交给同事处理。

刚到单位门口时,罗雨辰愣住了,他又想到了什么,转身进了警局对面的一家网吧。

“罗队,您怎么来了?”网吧主管跟罗雨辰很熟。

竟然将网吧开在警局对面,不知道老板是想不开还是太想得开。他不想跟警察打交道都难。不过这样也好,网吧倒是安全了,刚开业时还有几个寻衅闹事的,慢慢地这帮小青年发现,警察叔叔们出警神速,板凳刚举起来,人到了。

“哦,我用一下电脑,查一份材料。”

“好嘞,”主管十分殷勤地带着罗雨辰走进一个小包间,“你用这一台吧,这一台网速快。”

“好,”罗雨辰一边说着一边拿出身份证,“你去帮我登记一下吧。”

“瞧您说的,别人需要登记,您还用吗?”主管将罗雨辰的手一推,“有什么需要您随时叫我。”

这小子还算识相。还用登记身份证?罗雨辰的脸就是一张身份证!

罗雨辰目送网吧主管离开。他能猜到网吧主管不会登记自己的身份信息,这也正是他到网吧查看那些资料的原因。案件侦查还处于保密阶段,他不想节外生枝,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罗雨辰从兜里拿出u盘,打开文件,找到北江晚报社的公邮信息,按照这些信息登录邮箱。他仔细翻阅着邮箱里的内容。邮件还挺多,多数都是社外人员提

供的新闻线索和举报材料。

翻过20多页后,终于找到了三年多前的那些举报材料。嘿,真够震撼的,全部都是黑料。罗雨辰在当年调查这起案子时,也只是翻看过影印版的材料,打开邮箱看这些材料,他仿佛能感觉到举报者的心跳和笔触。

罗雨辰将它们一一打开,希望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算了,除了震撼人心之外,什么都看不明白,还是把它们保存好,交给同事处理吧。

技术科小李是互联网技术的一把好手,他比罗雨辰晚工作几年,一直以师哥称呼罗雨辰。罗雨辰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叫自己,因为两人并非校友。不过,有一点他是知道的,小李为人踏实、靠谱,但凡交代的事情,都会很认真地完成。

“师哥,这是哪个案子的材料?”小李一边按照罗雨辰提供的信息打开邮箱一边问道。

“以前一个旧案子,最近发现了一些新线索。”罗雨辰半遮半掩,没有点破,“你往前翻,邮件是三年前的。”

“北江晚报社……向北个人问题举报材料……师哥,这案子不是结了吗,还查?”小李有些惊讶。

“这不又发现新线索了嘛,既然有了线索,就得查下去啊。”罗雨辰简单数语糊弄过去,“你打开看看。”

小李很听话,点开一封邮件,有来件邮箱,有内容,也有附件。

“能查到对方的IP吗?”

“我试试吧。”

“几天?”

“两天。”

“可以啊,小李,技术越来越炉火纯青了。”罗雨辰将他夸赞一番,

“现在比以前忙了,活多了一倍。要是放在以前,我一个下午就能搞定。”小李腼腆地说道。

如今,河东市公安局正在搞合成警务试点改革,所谓合成,有些像媒体领域的融合报道,就是打破技术、工种壁垒,所有部门共享各种资源信息。这个改革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办案效率大大提升。

“没事,不着急。不过,现在的调查还处于保密阶段,你我知道就好,不要跟其他人说啊。”罗雨辰叮嘱道。

除了这一件事,罗雨辰又从档案室调取了当年关于许昌林的审理口供、笔录等案卷资料。

中午跟向北在咖啡厅聊天时,向北特意叮嘱他留意一些细节,比如,关于骆河村的纵火案、征地方案、补偿方案,许昌林是怎么说的。他反复查阅这些材料,努力地将每一个字印在脑子里:

“纵火案发生当天夜里,我在距离帐篷不远的车里待着,替他们放哨,其他几个人到帐篷外,用扔砖头、大喊大骂等方式不断威胁、恐吓里面的村民,希望以此让他们离开农田,以便骆河村拆迁改造项目的推进……”罗雨辰小声念着当年对许昌林做的笔录,“但是就是很短的一瞬间,帐篷忽然着火,因为时间太短,我根本没看清火是怎么着起来的。我以为这几个毛头小子做事手上没有轻重,赶紧把他们叫了回来。我问他们火是谁点的,他们说当时情况太乱,也没弄明白怎么回事。不过我倒真觉得未必是他们点的火,因为除了他们之外,我当时还看到另外几个身影……”

背课文不是罗雨辰的强项,他如果脑袋瓜聪明的话,当年就不用报考警察学院,而是选择清华北大了。当然,他骨子里还是以母校为荣,毕竟在那里生活了四年,即便清华北大听上去很是高大上,他没去过清华北大,也说不出哪儿好。

可是,背案卷是罗雨辰的强项。这些材料中的每一个字,他几乎都能够一字不落地印在脑子里。这就叫作术业有专攻。

很好,全部搞定,罗雨辰合上案卷,感觉心满意足。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典型案例,可以恰如其分地证明高晓松和荣兰祥的世纪之争:荣兰祥说:“咱们蓝翔技校培养的是实打实的本领、不玩虚的: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学厨师就把菜做好。否则和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呢?”。高晓松则说:“清华大学的学生应该是国之重器。要有胸怀天下的伟大理想,而不是仅仅去谋求一个职业。否则,我们与蓝翔技校有什么区别呢?”

依罗雨辰看,不管是蓝翔还是清华,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

……

小李是个守时的人,两天后,罗雨辰收到回复:“邮件的信息已经查清,要不要打印一份报告给你?”

罗雨辰急忙回复:“不用,不用,我去你那里吧,咱们面谈。”

河东市公安局的技术科,只有小李自己在。

“师哥,邮件发件人的身份信息已经查到了。”

“25封邮件都查了?”

“都查了,哦,其实也不麻烦,因为虽然每次的ip都有变化,但都是来自同一个拨号用户。”小李说道。

“也就是说这些信都是从同一个地方或者说同一台电脑发送的,甚至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很有这个可能,不过,”小李解释说,“这25封信是却是分时段发送的,基本是每隔一二十分钟发送一封。”

罗雨辰追问:“ip地址显示在哪里?”

“城东,大概是在这个位置。”技术人员在电脑上向罗雨辰展示锁定的方位。

“把它放大看一下……凤凰小区……这是一个楼盘?”

“是的,你看,位于河东市东郊,一个比较大的社区。”

“还能再具体一些吗?”

“我查过了,这个拨号用户是凤凰小区的,户主姓陈,他的身份信息显示,在这个小区经营一家社区超市。”

“凤凰小区……骆河村……两地相距四五十公里,如果真像向北所说,是骆河村的人陷害他,那对方还真是挺下本钱的。”罗雨辰自言自语。

“师兄,基本就是这些情况。”

“好的,谢谢你了。”罗雨辰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机对着电脑屏幕拍下相关信息,“小李,千万记住,目前这个案子还在收集材料阶段,所以还得保密,嘿嘿,你懂的。”

罗雨辰这么一说,小李心领神会,有时候为了调查一些案子,他们也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放心,师兄,资料都没有保存。”

“谢谢兄弟,改天请你吃饭……”

这个小李,果然仗义,不愧叫了自己这么多年师兄,有我母校校友的作风!罗雨辰一脸满意地离开。

罗雨辰回到办公室,长长舒了一口气,整件事不查不知道,仔细核对,还真是疑点重重。

“既然这样那就奉陪到底吧,我倒真想看看这帮人到底有什么目的。”罗雨辰越想心里越激动,就像一个创作者躺在床上正要睡觉,脑海里忽然闪出一个绝佳的主意,此刻他就像个孩子一样,激动到时而坐下时而起立,一分钟也安静不下来。

“不行,我得尽快跟向北约个见面时间,也许我们两人的信息放在一起,很多真相就会浮出水面。”